Sakana 小组件集成

目录

发展经济学:边际分析与超边际分析 (导论)

在《发展经济学:边际分析与超边际分析》中,杨小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塑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历史。本文将概括其导论部分,并且补充一些个人觉得值得讨论的点。

一、思想来源:马克思 vs 亚当斯密

杨小凯定义的主流古典发展经济学核心是——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,而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念。

亚当斯密(Adam Smith)的相关逻辑链: $$ 运输条件\Rightarrow市场大小\Rightarrow分工\Rightarrow 经济增长 $$ 以这条逻辑线为主轴,分工占据绝对核心——货币产生和专业化分工密不可分,投资是优化分工的工具。

威廉配第(William Petty)的相关逻辑链: $$ 交易成本降低\Rightarrow促进分工交易成本降低\Rightarrow促进分工 $$ 诺斯 (North) 和马克斯韦伯(Max Weber)等学者 将分工和资本主义扩张相联系,就成了杨小凯眼中的现代古典发展经济学:

$$ 资本主义制度\Rightarrow交易条件\Rightarrow分工 $$

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矛盾

在我接受的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的课程中,老师认为马克思(Karl Marx)观点是分工决定市场,这和亚当斯密的观点完全相反。

例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,有产者和无产者就是一种分工,这种分工还带来了阶级性!基于劳动价值论,私有制不可取,这种分工归根结底来自财产占有。亚当斯密使用无形的手回避了“资本主义血腥原始积累”这个部分。

如果我们要反驳马克思的看法,就得论证分工确实带来了财富增长,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应该能回答这一点,这一矛盾在后文提及。

二、古典发展经济学

杨小凯主张从四个方面分析经济发展。这是古典发展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——17-19 世纪英国的高速发展和 19 世纪欧洲自由改革。

  • 地理政治格局

欧洲:支离破碎,贸易、防御成本低,自由城市发展先于民族国家。中国则相反。

  • 意识形态、道德准则、法律规范

欧洲:财富追求使得商业合法(例如英国的光荣革命),工业革命商业积累雄厚。宗教改革使得教会竞争,较弱统一性。中国则不存在对民族国家的外来挑战。

  • 工商业制度和实践

市场制度,专利法,财产法

  • 分工与经济结构

国际贸易体系与殖民运动

  • 生产力总和和经济福利

三、反驳凯恩斯主义

经济危机和一战二战导致政治权力过度集中。但是出现了经济危机就说明自由市场失败了吗?不是的,因为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总是伴随着难以互相协调耦合的矛盾

在杨小凯看来,经济危机是上高速路的车祸风险。如果选择加入政府,就像开高速因为撞了一次车就放弃高速,这是矫枉过正。

使用分工解释经济危机的数学方法:蛛网模型和分工视角下的一般均衡模型。

这也是林毅夫和张维迎产业政策之变的核心矛盾——政府干预会带来不良影响,因为干扰了正常的产业分工,那么比经济危机还严重。

不过请注意,这所有的逻辑都建立在分工决定经济增长这个大前提上。

后发劣势也是一样的,模仿只能优化短期分工,这不符合长期自然的市场趋势,自然会出问题。

苏联的计划经济让更多人崇尚了"社会实验"——尝试进行政府干预。但是苏联最后没有了,所以杨小凯认为苏联模式也证明了凯恩斯的错误。

在我个人看来,杨小凯的论证忽略了殖民运动的非正义性,也略过了一战二战的经济成因,或许就是过度放任自由市场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呢?或许市场带来了效率但忽视公平因此总会有革命呢?
将自由纳入发展是发展经济学历史性的一刻。
探讨何为正义和公平也是发展经济学历史性的一刻。
哈耶克预言成功,但答案正确不等于过程正确。

四、何为超边际分析

边际分析考虑的是资源的分配,是给多少的问题的。

但是超边际分析是做选择题,是非此即彼的矛盾。

在生活中,人们通常会遇到很多在“是”与“否”之间的选择。

比如:你在高中毕业时要填报志愿选择大学的专业,如果在经济学、化学、物理学 3 个专业中选择了经济学专业,这就意味着你在大学期间不会去听化学和物理学的课,但你会去听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、计量经济学及其他一些经济学的选修课程。

这意味着,在我们进行专业课程时间分配投入的边际分析前,我们会提前考虑选哪个专业——这个提前决定的过程就是探究国家市场分工情况的过程。这多出的一个选择专业的过程就是超边际

从数学的角度,我们就是进行了两个步骤的最优化分析:

  1. 超边际分析部分:求出全局多个角点解,内点解,比较总成本收益,例如学经济、学管理、学物理哪个市场前景好?这时候我们不可能进行边际分析,只能比较总成本和总收益
  2. 在确认选择一个专业后,我们再根据边际分析确定我们的学科学习时间分配,此时就是成绩和时间的边际分析了。

例如刘易斯拐点和政府公共选择理论,他们尚未被主流经济学数学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利益冲突。政府不是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各方利益的博弈,城乡二元对立也是分工带来的利益冲突问题。

最重要的是——无论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分析,还是马克思的经济学,都无法回答一个问题:

在生产函数和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,为什么生产力能通过分工的改善提高??? 所以回到古典运筹和控制论吧,所以杨小凯也自己写了控制论初步。

/img/发展经济学:超边际分析(导论)(杨小凯)-20240523100624130.webp
很有年代感的书。杨小凯的书感觉挺有收藏价值,二手也好贵,我选择去图书馆借。如果谁家里有请好好保存,很保值的样子。

五、一般均衡与网络分析

杨小凯认为马歇尔的供求分析论局限为两个物品的关系,因此看起来很多东西是外生的。

外生和内生的区别

一般来说,作为固定参数使用,数值不变的就是外生变量,一般指的模型以外的变量。例如短期内,技术不变,制度不变,就可以理解为外生参数。

对应的,模型内的变量就是内生的。

长期来看万物皆可变,也就万物趋于内生化。

亚当斯密没有详细展开“无形的手”,这个过程和机器学习一样是黑箱子。从一般均衡的视角出发,由于大量的商品交换形成一个贸易圈,因此形成一个巨大的交易网络,很多物品交易互相影响,最终形成均衡,也就是一般这个概念的体现。所以杨小凯强调我们需要一种网络分析。杨小凯的模型通过网络分析把分工内生化,从而论证市场的自发发展。

国际贸易与经济学范式

这里额外谈谈经济学学科范式。很多人会抨击经济学是用数学包装的伪科学,这里主要想说的是这种范式形成的原因。

经济学想极力模仿的是物理学,也就是现象-数理模型-实验论证的过程。

但是由于社会科学不具备自然科学那样强而有力的实验论证,就用统计论证作为替代。

无论是杨小凯的新古典发展经济学,还是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,都是从国际贸易推广而来的结论。同理,当理论遇上了无法解释的现象——在国际贸易领域就是里昂惕夫之谜(The Leontief Paradox),就得打补丁或者修正。很多人用人非理性来反驳经济学,但其实这方面的理论补丁非常多。

如果想要创立一个新框架,无疑也是要兼容回答以上流程图的现象。

杨小凯在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扩展了消费者-生产者的贸易模型。

  • 每个人(不同于国家与企业)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,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个体角度理解国际贸易。
  • 国内贸易是必须满足的,国际贸易由外生比较优势引起,并且交易成本会影响国内和国际贸易的个体选择。
  • 将交易成本内生化、数理化。

六、古典发展理论继承者

1、科斯和布坎南:产权经济学、交易成本、制度经济学。诺斯新经济史。

例如外部性本质是产权问题而非公共物品的原因;委托代理也是分工利益冲突的超边际体现。

2、政策实践。认为政府干预对经济有害。

例如布坎南新政治经济学。

3、企业家和企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

例如张维迎的企业家精神(认为企业家具有从无到有的能力,并以此反驳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)。高宏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。

高宏笔记正好更新到了罗默模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