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世济民 or 因为山在那
最近重温了王小波的杂谈集《沉默的大多数》,里面充满了黑色幽默,背后却闪耀着对科学的推崇,里面谈国学,谈科学,谈逻辑那几篇文章再次让我受教。现在想起来,我一直努力避开用“经世济民”形容学习经济的初衷,最初的影响就来自王小波。
很多人会质疑,这么多社会科学论文,有什么用?经济学研究货币是为了实行货币政策,金融就是为了赚钱。甚至大家都会说“我学经济就是为了经世济民,匡扶天下”。很多人经常张口就是,文科就是“为往生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学科。
就现实而言,不论是为了个人生存还是社会繁荣,这些理由都是可敬的。但是当我们把这个逻辑加上了“唯一性”,就出现了另一个意思——学科意味着责任,责任落实到了具体的作用点。那么,如果存在一个问题,且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用处,我们就不研究了吗?
如果你问一个人研究黑洞有用吗?他说不出所以然,但所有人已经觉得高深莫测的自然科学终归是在未来有用处的。社会科学也可以这么回答。
但这个理由,至少我是非常不满意的,因为他的原因还是“因为这个学科可能在未来有用,我们才需要坚持”,其实还是“经世济民”,“实用主义”,“有用至上”那一套。
我觉得无论是社会科学,还是自然科学,真正促使我们学的就是一个共因,不是实用主义,功利主义,而是文学作品里歌颂的人类理想——为什么要登山,因为山就在那里。
譬如刘慈欣的《朝闻道》,《攀登者》,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…… 中国常识所言“两害想较,取其轻”,但是总有人会做出超越单纯利害的选择。
作为科幻迷,我的立场只有一个——研究是为了求解,求解是为了回答问题。我们会根据现实的利害提出许多问题然后解答,但是有些问题无关利害就是存在于那里,于是我们尝试回答。
所以研究一个问题不需要任何理由,你就是想知道答案,想刨根问题,你不必要扯着大义的皮或者借着生活的苦,只是因为两个字——好奇就够了。
所以王小波反对某些过度美化“国学”的行为,反对孔孟,崇尚罗素。二程之一说“仁爱”就是刚出生毛茸茸的鸭子,很多人沉醉在这种高深莫测的境界里无法自拔。那我们真要的都要重新从鸭子的体毛里体会仁爱吗?许多人说《易经》站在了预测分析学的顶端,于是他们不再追求解答了。如此种种皆是求个有用,想要是是用不可知的高深莫测的手段达到有用的目的,甭管有没有过程,反正就是好,就是对,就是传承下的高深莫测就对了。
我以前不懂“因为山就在那”,这句话为啥经常出现,现在想来,就是因为这句话概括了这个道理——追求解答可以不需要理由。也就是王小波说的那句话,有一天我不在了,但是只要想着还会有人走在这条路上寻求真理,我就感到高兴。